[ 和2015年相比,2023年我国新发患者耐药率下降了49%,但我国每年新发耐药患者仍有2.9万例。 ]
结核病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可治愈的传染病。在中国,结核病处于中低流行状态,年发病率不到全球一半。和2015年相比,2023年我国新发患者耐药率下降了49%,但我国每年新发耐药患者仍有2.9万例,位居全球第四。此外,耐药结核发现率仍在50%左右,其中90%接受专业的治疗,仅一成使用抗结核新药。
在近日举办的“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加速终结结核病流行”研讨会上,中疾控结控中心副主任张慧介绍了上述数据,揭示了结核病防控一忧一喜的两面。
“到2035年终结结核病流行”,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既定目标。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WHO的宣传主题定为“是的!我们大家可以终结结核病流行:承诺、投入、行动”。而遏制耐药结核流行是终结结核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堵点。
“结核病作为公共卫生问题,与其他疾病会有所差别,其防控和治疗确实需要政府的持续投入,以确保医疗体系的效率和患者的健康。当前对于普通的敏感性结核病,政府给予了全免费治疗,但对于耐多药结核病,全国各地的医保政策有所差异,一般与各地政府是否有余力继续加大投入还有是不是有意愿超过其他病种投入有关。”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继去年12月普托马尼在国内获批上市,今年3月12日,北京胸科医院为耐药结核患者开出全国首张普托马尼处方。随后,该药也在上海、南京完成了首例给药,并于河南、湖南等多地药房上市供应。
至此,WHO推荐的6个月全口服耐药/耐多药结核短期治疗方案(即BPaL/M方案,药品包括贝达喹啉+普托马尼+利奈唑胺,除普托马尼外,其他治疗用药此前已在国内上市)正式惠及中国患者。
耐药结核病是指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种或者多种抗结核药品产生了耐药性,非常严重的耐药类型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后者因治疗难度大,又被称为“长着翅膀的癌症”。
“耐药结核病之所以危害大,是因为一直以来耐药结核病的疗程比较长,传播时间也比较长。与此同时,由于治疗方案复杂、用药多,相关联的费用高,患者依从性就低,治疗的失败率也比较高。”张慧说。
短程口服耐药治疗方案有望避免前述问题。根据中疾控结控中心微信公号文章,在长程方案治疗下,患者疗程长达18~20个月,药品种类5~7种,患者服药负担较重(每日达近30粒);而BPaL/M方案具有用药少(3~4药组合)、疗程短(6个月治疗),兼具安全性和有效性,治疗成功率较高,达到90%及以上。
她对第一财经分析说,目前,除了普托马尼,其他抗结核二线治疗药物全部纳入医保,但由于属于乙类报销范畴,患者自费比例仍在50%左右。其中,贝达喹啉销售单价为8000元左右/盒,患者自费压力仍然较大。由于治疗费用等相关原因,尽管此前我国已有9个月的短程治疗方案,但目前只有约10%纳入治疗的患者使用该短程方案,其余90%纳入治疗患者仍沿用18~20个月的长程方案。如今,普托马尼已在国内上市,但其作为新药价格还未确定且尚未纳入医保,所以6个月超短程治疗方案短期内能惠及多少患者,还取决于患者用药能获得多大力度的支付保障。
贝达喹啉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批准的第一种新的抗结核药物,它于2012年在海外上市,并于2020年进入中国市场;德拉马尼和普托马尼分别于2014和2019年在全球上市、2018年3月和2024年进入中国市场。三者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获批上市的所有抗结核药物,且均用于耐药结核患者治疗。
目前,一些高卫生资源和高结核病负担的地区,已加大地方财政和疾控资源对结核病治疗的经费支持。
据南京日报报道,近日,南京市第二医院给该患者使用的普托马尼、贝达喹啉、利奈唑胺均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程免费提供,而全程免费供药在全国尚属首例。
江苏省自2017年开创了我国二线抗结核药集中采购的先河,率先实现了主要二线抗结核药品免费提供。从2020年开始,该省又对所有耐药结核病患者免费提供包括贝达喹啉在内的所有AB组二线抗结核药品。
张慧透露,自江苏逐步免费供给部分二线药品以至全部二线药品时,耐药结核的治疗成功率达到了85%。
她认为,当前,怎么来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关乎耐药结核防控成效。2021年国家医保局将结核病纳入门诊慢特病范围,参照住院管理和支付,部分省级探索地方财政补助,此外也有各类救助、慈善政策,但耐药结核患者的治疗负担仍然很重。下一步,仍需利用药品价格谈判、药品集采等机制,引导抗结核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此外,也需要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目前,在DRG支付方式改革中,耐药结核病治疗仍归在普通结核的一个分类里,而普通结核与耐药结核治疗费用相距甚远,支付方式改革在规范耐药结核治疗方面还未达到预期目的。”
“解决低卫生资源地区结核病患者用药保障问题则需要政府、社会和患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张文宏说。
张文宏认为,所谓终结结核的“承诺”和“投入”,其履行主体既应包括政府部门,也应包括医疗体系和社会各界。当前我国政府将结核病防治列为重大传染病防控的优先事项,政府后续仍需给予更大的关注,包括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鼓励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推广创新支付模式,如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以激励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应承诺提供高质量的结核病诊疗服务,更多社会资源也应该被调动用于结核病防控,包括推广用于先进的结核病诊断技术(如分子生物学检测)和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率和患者治愈率。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